top of page

數位轉型必讀!《Connected Business》教你找到網路時代的價值定位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編輯整理/許倖慈


最近透過人機合作方式快速走讀的書——《Connected Business: Create Value in a Networked Economy》,由總部位於德國海德堡的 Springer 出版社發行。

在這個數位轉型浪潮席捲全球的時代,透過 AI 做摘要,再加入自己的反思,來探討一個核心問題:在網際網路與數位經濟的時代裡,我們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與定位?


商業價值與競合關係:重新定義價值創造

網路化經濟中的價值創造公式


過去,技術本身就是門檻;但如今,上網早已不稀奇。真正的重點在於:如何把連結轉化為顧客真正需要的價值,同時也能讓公司存活並成長。

書中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卻極為關鍵的公式:


商業價值 = 顧客價值 + 公司價值


這個公式的精髓在於雙贏思維。以德國雷射切割機公司 Trumpf 為例,他們透過網路進行遠端診斷,有效提高機器運作效率,讓客戶的停機時間大幅減少(顧客價值);同時,公司能夠收集設備使用數據,精準預測維修時間並持續改良產品,建立客戶對公司的依賴性(公司價值)。

類似的成功案例還包括 Hilti 公司的 ON!Track 資產管理系統,都體現了這種雙贏商業模式的威力。


「競合」:又競爭、又合作的新常態

在數位時代,企業關係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黑白二分法——競爭或合作,而是進入了「競合」的灰色地帶。

最典型的例子是豪華車品牌的策略聯盟。Audi、BMW、Daimler 這三家在市場上互為死對頭的競爭者,卻能夠放下成見,共同投資地圖服務公司 HERE,目的是對抗科技巨頭 Google 在地圖服務領域的壟断地位。

同樣地,Apple 和 Microsoft 在某些領域是合作夥伴,在其他服務領域卻是針鋒相對的競爭對手。這種複雜的關係網絡,正是現代商業環境的真實寫照。


你的競爭對手,可能同時也是你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數位轉型的陷阱:避免常見的戰略錯誤


在數位轉型的道路上,許多企業都掉入了相似的陷阱。書中特別強調了幾個關鍵的錯誤模式:

POC 陷阱:技術可行 ≠ 商業可行

許多公司陷入了 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驗證)的迷思,過度專注於「技術是否可行」,卻忽略了「商業成本是否合理」這個更為重要的問題。

真正應該關注的是 POV(Proof of Value)——這個方案是否真的能夠創造價值?技術的炫酷程度從來不是商業成功的保證,能否解決真實問題、創造實際價值才是關鍵。


平台迷思:不是人人都能成為下一個 Google

許多創業者和企業都懷抱著打造「下一個 Google 或 Facebook」的雄心壯志,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大部分試圖複製平台模式的企業都以失敗告終,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曾經風光一時的 Predics。

平台經濟的成功需要網路效應、規模經濟、以及恰到好處的時機,這些要素的結合並非易事。盲目追求平台化,往往會讓企業迷失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數據隱私與法規挑戰

在這個人人都更加重視隱私權的時代,如何合法合規地使用數據成為了一門大學問。歐盟的 GDPR 法規和劍橋分析醜聞都是血淋淋的教訓,提醒我們數據應用必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

書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引言來自某位 CTO:「沒有人想被困在別人的平台上,每個人都想自己蓋平台。」這句話道出了數位時代企業的普遍心聲,也解釋了為什麼平台競爭如此激烈。


三重底線:未來商業的平衡哲學

隨著 AIoT(人工智慧 + 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這種結合正在醫療、製造、農業等產業創造更加智慧化與即時的服務。然而,作者提醒我們必須用「三重底線」的框架來全面檢視其影響:


Profit(利潤):新商業模式的機遇

AIoT 技術催生了許多創新的商業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產品服務化」趨勢。米其林輪胎推出的「按使用付費」智慧產品服務就是一個絕佳例子,客戶不再購買輪胎,而是為行駛里程付費,米其林則負責輪胎的全生命週期管理。


People(人):技術對人力的雙重影響

科技進步能夠顯著提升工作效率,但在短期和長期內都可能對就業市場產生衝擊。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工作機會的變化上,也表現在對人員容錯率要求的提升。因此,持續的職業培訓與教育變得至關重要,這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穩定的基石。


Planet(地球):環境責任的雙刃劍

雖然數位科技本身確實會消耗大量能源,但它同時也為環境保護帶來了新的可能性。透過智慧製造、節能減碳技術、精準農業等應用,數位技術能夠在多個領域減少資源浪費。


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這三個面向達到平衡,而不是僅僅追求短期利潤?


DHIs:數位健康介入的無限可能

特別深入閱讀了書中關於 Digital Health Interventions(DHIs,數位健康介入)的章節。這是一個利用 ICT(資訊與通訊科技)技術,透過手機 App、穿戴式裝置等工具,來幫助人們預防與管理非傳染性疾病的新興領域。


為什麼 DHIs 如此重要?

現代社會面臨著嚴重的慢性病挑戰。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需要長期持續的管理,但傳統醫療資源往往供不應求。DHIs 能夠提供更具可負擔性、可規模化、個人化的健康照護解決方案。


實際應用場景展望

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智慧手錶持續記錄你的心跳、血糖數據,醫師能夠即時監測你的健康狀況;系統根據你的生活習慣與生理數據,自動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和提醒;不只是病人和醫師,保險公司、研究人員以及家人都能參與其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網路化健康生態系統」。


個人反思:數位時代的價值重新定義

讀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觸是:

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真正的價值來自「需求導向」的思維——我們必須先深入了解市場真正需要什麼,然後思考自己的專業能力可以提供什麼樣的解決方案。技術只是工具,解決問題才是目的。

書中提到的「競合」概念,讓我聯想到現在 YouTuber 或網紅之間的合作關係。表面上看他們是競爭對手,但實際上他們經常通過合作來擴大各自的影響力,實現互利共贏。這種思維模式同樣也可以思考並用於助人專業領域。

對於數位健康介入而言,我意識到保險公司與政策制定者的角色極其關鍵。他們的支持與否會直接影響新技術能否真正普及到需要的人群中。這提醒我們,技術創新不能脫離政策環境和商業生態系統的支持。


結語:在變革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這次透過人機合作的方式快速走讀《Connected Business》,不僅讓我掌握了書的精華內容,更重要的是促使我重新思考一個根本問題:在這個數位化、網路化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平衡傳統與創新,又要如何確保專業價值能被真正看見和認可?


回想起 2017 年我創立自己網站的經歷,幾年後在重組網站時,我發現歐洲的 GDPR 和 EAA(European Accessibility Act)都是必須嚴格遵守的規定。除了優化網站的用戶體驗外,我也特別注重為多元使用者(如視障人士)提供便利性。這個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數位轉型不僅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數位時代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成功的關鍵在於保持學習的心態,擁抱變化的同時不忘初心,在創新與傳統之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Zoe 音樂療心室 l 陪你學新知、看時事、聊心事

Zoe 音樂療心室 podcast 節目致力於為聽眾創造一個溫暖的音樂、心理與成長空間。作為一個結合音樂、心理健康與自我成長的 podcast 節目,我們透過四個特色單元,陪伴聽眾挖掘生命中那些值得珍視的片刻,找到屬於自己的旋律與力量。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