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震撼研究!生成式 AI 聊天機器人 Therabot 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結果

已更新:7月21日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洪凡庭/編輯統整


生成式 AI 聊天機器人,悄悄走入你的日常

你可能已經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與 ChatGPT 對話,從幫你規劃晚餐、分析 MBTI 性格,到列出一週的健身菜單。甚至,有人會請它幫忙占星、算命、測試人格特質等。不知不覺中,生成式 AI 已悄悄融入我們的生活。

想像一個深夜,心情低落、輾轉難眠,你打開手機,輸入:「我今天好像有點沮喪⋯⋯」AI 不會責怪你、不會急著給建議,而是靜靜地回應:「想說說看,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嗎?」這樣的陪伴,或許就是現代人需要的一種支持。

不過,當聊天機器人走進心理治療室,會是什麼模樣?生成式 AI 是否真的有機會成為協助情緒困擾者的支持工具?

2025 年 3 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一項重大研究:首次使用隨機對照試驗(RCT)檢驗 AI 聊天機器人 Therabot 是否有助於改善憂鬱與焦慮症狀。本篇文章將整理研究背景、數據成果與後續反思,帶你快速掌握這項創新突破的核心內容。


研究背景與方法:嚴謹的 RCT 設計

這項研究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人工智慧專刊,是首次以隨機對照試驗(RCT)檢驗生成式 AI 在心理健康上的應用成效。


研究設計速覽

研究方法:採用 RCT(隨機對照試驗),為臨床研究的最高等級證據標準。

參與者:210 位成年人,皆有中重度憂鬱、焦慮或飲食障礙高風險。

介入方式:實驗組 106 人使用 Therabot 進行為期 4 週的 AI 對話介入,對照組 104 人則未接受任何 AI 干預。

追蹤期:持續追蹤至第 8 週,觀察效果是否維持。


Therabot 是什麼?

Therabot 是結合資料科學家、工程師、心理健康專家的共同設計成果。基於生成式 AI 平台,導入心理治療語境與回應模型,讓聊天對話更具支持性與共感力。


研究成果:改善情緒症狀,也提升使用黏著度

在這項研究中,使用者不僅展現出心理症狀的改善,也對 AI 有高度接受度與穩定使用頻率。


有效性結果

憂鬱症狀顯著下降,改善幅度具有統計意義。焦慮情緒獲得緩解,飲食障礙風險指標也有明顯降低。這些改善多數集中於第 4 週,但在第 8 週的追蹤中,成效依然持續,代表並非曇花一現。


使用行為觀察

使用者平均每週與 AI 互動逾 6 小時,幾乎相當於每天 40~50 分鐘的對話時間。大多數參與者也維持穩定的使用習慣,並給予高度滿意回饋。放棄率低於傳統心理健康介入方式,顯示使用門檻相對較低。

這樣的數據顯示,Therabot 並非只是好奇心驅動的短期嘗試,而是一種可持續的支持工具。


AI 與人之間,也能建立「治療聯盟」?

在傳統心理治療中,「治療聯盟」(Therapeutic Alliance)被視為影響療效的關鍵因素,也就是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信任感與情感連結。那麼,當對象變成 AI,還有可能建立這種關係嗎?

研究特別探討了使用者與 AI 之間的互動品質,發現他們在與 Therabot 的互動中,仍展現出近似於人際連結的情感反應,包括以下四個面向:共情與理解力、情感連結、治療洞見、信任基礎。


研究意涵與限制:創新突破,仍需審慎前行

意涵

這是全球第一篇以 RCT 驗證生成式 AI 在心理健康臨床介入的研究,具開創性意義。為 AI 在醫療與心理領域的應用提供實證基礎,也為未來政策、訓練、開發提供依據。

限制

目前這項研究的樣本規模仍相對有限,後續仍需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佐證;介入期間僅為四週,長期效果則有待更長時間的追蹤評估。

因此,雖然這是令人振奮的初步成果,但仍需要更多後續研究來建立完整圖像。


未來的可能:讓科技成為連結的橋樑,而非隔閡的牆

你能想像嗎?一位住在偏鄉的長者,子女不在身邊,每晚都和手機裡的 AI 說說話。有時閒聊日常,有時談及回憶與孤單,這樣的對話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減輕了孤獨感。

同時,一位活潑的孩子總是坐不住,難以專心聽完線上課程。生成式 AI 則能用互動式語言,陪伴他在遊戲或音樂中學習、探索,降低排斥感。

雖然 AI 無法取代人類的溫度,但在無人可談的時刻,它也許能是一種陪伴。


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敏感資料的儲存與使用權,該如何管理?

AI 發生錯誤或提供不當建議時,誰應負責?

對不熟悉科技的人來說,是否可能被排除於服務之外?

未來,AI 與心理專業人員之間的關係,也許不再是「誰取代誰」,而是「如何互補」。在負責任的設計與規範下,人機協作或許將成為心理照護的新常態。


結語:你的下一次對話,會是與誰?

Therabot 的研究指出,在適當的情境與設計下,生成式 AI 確實可能扮演情緒支持者的角色。但前提是建立在倫理、安全、信任與透明的基礎上。


💬 延伸思考:你怎麼看?

˙ 你是否曾在情緒低落時,與 AI 聊過天?那是一種安慰,還是讓你更孤單?

˙ 如果心理治療的一部分交由 AI 執行,你會感到安心嗎?

˙ AI 可以幫助心理健康更普及,但誰來確保它的正確性與人性?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也歡迎轉發這篇文章給你關心的人。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Zoe 音樂療心室 l 陪你學新知、看時事、聊心事

Zoe 音樂療心室 podcast 節目致力於為聽眾創造一個溫暖的音樂、心理與成長空間。作為一個結合音樂、心理健康與自我成長的 podcast 節目,我們透過四個特色單元,陪伴聽眾挖掘生命中那些值得珍視的片刻,找到屬於自己的旋律與力量。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