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G 娛樂 × 首爾大學醫院:韓流音樂與兒童音樂治療的跨界合作
- Zoe Weng
- 4月16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許瀞云/ 編輯統整
韓聯社新聞內容
K-pop 已成為全球趨勢,從亞洲延伸至世界各地。作為韓國代表性的音樂企業,YG 娛樂參與音樂治療專案,有助提升大眾對音樂治療的關注與認識。YG 娛樂旗下有許多指標性團體,像是 BigBang 和 2NE1,都是第二代 K-pop 的代表。近期 2NE1 也在 2025 年 2 月來台開唱,掀起一波懷舊熱潮。至於 BLACKPINK,則是目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女子團體之一,其音樂與舞蹈經常在社群平台上掀起「跳舞挑戰」,粉絲們也紛紛參與拍攝與分享,讓 K-pop 成為一種可參與的文化。K-pop 在英國的熱度不若台灣,但在台灣這十年中,影響力顯著提升,尤其是 Z 世代。年輕人習慣在公共場所錄製音樂短片與舞蹈,這已成為時代特色。對音樂治療師來說,理解流行文化有其必要性。與青少年一起聽 K-pop,不僅拉近彼此距離,也更貼近他們的世界。
青少年與兒童心智科使用kpop音樂的經驗
在「兒童與青少年心智科」服務期間,Zoe當時主要接觸的是患有厭食症的國中女生。這些青少年常表現出冷漠與抗拒,與外界溝通困難。然而,當我播放她們喜歡的音樂時,氛圍明顯改變。一位女孩提到她熱愛 BTS,即便團體成員目前多為個人活動,仍是許多年輕人心中的「歐巴」。曾以 BTS 的音樂進行介入,對象是一位德國少女。她聽到音樂後立刻轉變,眼神明亮,展現極大熱情。這讓我深刻感受到,音樂能跨越語言與文化,觸及人心。雖源自韓國,但其全球粉絲基礎,使其具備應用於多元文化背景的價值。
回到新聞主題,YG 娛樂與首爾大學兒童醫院合作,針對「聽覺障礙」兒童進行音樂治療——這些孩子對外界刺激反應緩慢或感官反應異常。這樣的合作案,也再次突顯出音樂偏好與治療真誠性之間的重要關聯。
聽覺障礙兒童的特性:社會心理層面以及資源整合
首爾大學兒童醫院與 YG 娛樂合作的音樂治療計畫,聚焦於聽覺障礙兒童,特別是使用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的族群。透過音樂,協助他們發展語言能力並進行情緒調節。聽障兒童常因語言發展遲緩而影響心理健康與人際互動,容易出現孤立、自卑等情緒問題。單靠聽力訓練難以滿足其完整需求,因此,音樂治療結合聲音辨識、節奏練習與情緒表達,能在心理與社交層面提供補足性支持。此外,聽覺障礙兒童的家庭往往面臨資源不足的挑戰,教育、醫療、心理與社會系統的整合,對於穩定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YG 娛樂此次透過企業資源,將音樂產業的專業直接應用於治療現場,展現了公益之外的長期社會責任思維,也開啟音樂在療癒應用上的新想像。
資金協助社會上面需要幫助的人
這次 YG 娛樂與首爾大學兒童醫院的合作,不僅展現音樂產業的社會責任,也突顯音樂在療癒與公益上的多元應用潛力。音樂產業不再僅止於娛樂,而是積極回應社會需求,特別是針對處於邊緣位置的族群,提供資源與關注。此次捐款計畫,除了聚焦於聽覺障礙兒童,同時也包含對受虐兒童等其他弱勢族群的支持,顯示出企業參與社會公益的廣度。音樂治療專業與企業資源的結合,能夠創造更多具體而長遠的合作模式,推動治療資源的可及性與永續性。YG 娛樂此次捐出兩筆金額,各為 1 億韓元(約新台幣 250 萬元)。其中一筆用於聽覺障礙兒童的人工耳蝸復健研究,另一筆則投入音樂治療室的設置與相關設備建置,為治療專業提供實質基礎。資金投入不僅解決設備問題,也有助於提升音樂治療師的聘用機會,並促進醫療與教育體系對音樂治療的重視。類似的企業合作經驗,值得各地音樂治療從業者借鏡,透過跨領域整合,擴展治療應用與專業影響力。
文獻閱讀:韓國流行音樂對青少年壓力調節的影響
除了企業參與與公益合作,K-pop 在音樂治療領域的應用也逐步進入學術視野。2023 年一篇研究,針對青少年進行音樂介入,探討 K-pop 是否有助於降低心理壓力、提升專注力與壓力因應能力。研究採用量化設計,雖樣本數有限,仍透過前後測問卷,分析音樂介入前後的心理感受變化,為後續研究提供了基礎數據。特別的是,研究選用的 K-pop 曲目以旋律柔和、節奏緩慢的抒情歌曲為主,並非典型的快節奏舞曲。這凸顯治療性音樂的重點,並不在於特定音樂風格,而在於音樂中的節奏、旋律與情緒色彩是否能與聽者的心理狀態產生連結。研究結果顯示,這類 K-pop 抒情曲能有效協助青少年在面臨學業、人際或家庭壓力時,透過注意力轉移緩和焦慮,並提升情緒穩定度與復原力。K-pop 在青少年文化中的普及性,讓音樂不僅僅是聽覺享受,更成為情感依附與心理支持的媒介。未來若能深入探討不同音樂特性(如節奏、歌詞、歌手形象)對心理狀態的影響,將有助於發展更貼近實際需求的音樂治療方案。
以個案為中心出發
K-pop 作為研究素材,除了因為它的高能見度與國際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它在青少年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許多年輕人而言,這些歌曲早已不只是娛樂,而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自我照顧的重要媒介。對音樂治療師來說,這也提供了值得探索的可能性。當青少年對某類音樂產生深厚連結時,我們自然可以考慮將其納入治療過程。然而,前提仍然是:這些選擇必須以「個案為中心」為出發點。正如對話中提到的——如果個案本身喜愛的是 BTS、Blackpink,那麼這些作品便能作為很好的治療資源;但如果個案偏好的是 Michael Jackson、The Beatles 或其他音樂風格,那麼我們的選擇也應該隨之調整。音樂治療從來不是「拿一首歌給你聽就能療癒」這麼簡單。它是一個由治療師、個案與實證科學三者共同構成的歷程。我們會從個案的音樂喜好、生活經驗、情緒歷程與壓力來源出發,與他共同挑選並使用那些「對他有意義」的音樂,進行具體的治療活動。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有人問我們:「哪一首歌可以用來改善情緒?」我們並不會直接給出一個答案。因為適合我自己的,不一定適合你。真正有效的治療,永遠是建立在理解、連結與合作之上。在 K-pop 音樂作為媒介的研究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嘗試:選擇青少年熟悉的音樂、以減緩壓力為主要目標、使用溫和節奏與抒情旋律進行介入,並透過問卷與量化設計來驗證其成效。這些都讓我們看見了未來更多跨文化、跨族群的音樂治療可能性。
治療師的音樂以及語言偏好跟音樂治療真誠性的關係
在討論了企業投入音樂治療、K-pop 與青少年之間的情感連結後,話題也自然回到了音樂治療師自身的角色。事實上,治療師的音樂偏好與語言背景,常常也會在治療歷程中悄悄留下痕跡。目前有研究正在探討:音樂治療師的「音樂偏好」與「語言偏好」,是否會影響其在治療中展現的真誠性(authenticity)。換句話說,當治療師能夠在熟悉的語言與音樂風格中工作,是否會讓陪伴的過程變得更自然、更自在?相反地,若面對陌生語言或不熟悉的音樂類型,真誠性是否會受到挑戰?這份研究目前正在進行匿名問卷,邀請全球正在執業或受訓中的音樂治療師參與。只要能用英文填寫即可,不限國籍。研究背後的核心關注,不僅止於學術目的,更希望能開啟關於「文化背景」、「個人經驗」如何影響專業實務的討論。這也是音樂治療實踐中,始終值得思考的議題:治療師的自我經驗,如何在專業中找到適當的定位,並回應個案的需求。
文章相關連結:
Alifiani, H., Lusiani, M. and Puspananda, R. A. (2024) “The effectiveness of korean pop music therapy on the stress levels of adolescents at SMAN 2 Kota Serang in 2023”, Science Midwifery, 11(6), pp. 931-938. doi: 10.35335/midwifery.v11i6.1392.
YG娛樂捐款54萬元幫助聽覺障礙患兒治療:https://cb.yna.co.kr/gate/big5/cn.yna.co.kr/view/ACK20240202003800881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Zoe 音樂療心室 l 陪你學新知、看時事、聊心事
Zoe 音樂療心室 podcast 節目致力於為聽眾創造一個溫暖的音樂、心理與成長空間。作為一個結合音樂、心理健康與自我成長的 podcast 節目,我們透過四個特色單元,陪伴聽眾挖掘生命中那些值得珍視的片刻,找到屬於自己的旋律與力量。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