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工作坊分享:音樂治療用於新生兒重症加護病房 NICU

作家相片: Zoe WengZoe Weng

歡迎回到療音樂。我是 Zoe。


今天我打算用遊記的方式,分享一下我最近去希臘參加了國際音樂與醫學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usic and Medicine, IAMM)的大會。在大會之前的星期五,他們安排了一個工作坊,星期六和星期日則是音樂與醫療的大會議。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這個工作坊——音樂治療在新生兒重症加護病房的應用(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Music Therapy, NICU)。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文章封面


NICU 工作坊主講人介紹


先跟大家介紹一下背景,這次 NICU 的工作坊主要由五位專業人士組成。



1. Dr. Joanne Lowey:音樂治療的先驅


首先,第一位是非常有名的 Dr. Joanne Lowey。她是美國 Louis Armstrong Center for Music and Medicine 的創辦人,也是這個中心的負責人。同時,她也是國際音樂與醫學協會(INMM)的創辦人之一,並參與創立了相關的研究期刊。



2. Dr. Aimee Telsey:新生兒科醫生的角色


第二位是 Dr. Amy Tillsey,她是一位專門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工作的醫生,具體來說是一名新生兒科醫生(Neonatologist),專門處理新生兒的各類醫療問題。



3. Ann-Marie Dassler:護理師的視角


第三位是 Ann Marie Dessler,她是一位護理師,擁有豐富的新生兒照護經驗。



4. Dr. Andrew Rossetti:音樂治療師的貢獻


接下來是 Dr. Andrew Rossetti,他也是一位音樂治療師,目前在紐約從事音樂治療工作。



5. Faiy Evaggelou:希臘當地音樂治療師的角色


最後一位是希臘的當地音樂治療師,名叫 Evaggelou。她負責協調當地資源,聯絡當地醫院,並帶領我們進入新生兒加護病房進行實作演練。此外,他也順便發表了他的碩士論文。



參加音樂與醫療大會的實地經驗


當我看到這四五個專業人士,坐在桌子上一起討論音樂治療和音樂與醫療合作時,內心感到非常感動。音樂治療師和藝術治療師在團隊中通常扮演的與醫生與護士一起合作的角色,尤其在大型的醫院,在多元團隊中的合作能力更是重要。表達性藝術治療師也做了許多重要的工作,如幫助個案提升生活功能和生活品質。因此能夠看到這樣一個由不同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從紐約一起來的四位專家共同討論音樂與醫療的應用,這是一個非常難得且重要的機會。


這樣的一個溝通平台,讓不同專業領域的人能夠進行對話與交流,這種跨領域的合作和對話是非常難得然後也是很重要的。接下來,我會分別介紹這四位專家在講座中所分享的內容。



Dr. Aimee Telsey:新生兒重症加護病房實地觀察


在講座一開始,我們先聽到了 Dr. Telsey的介紹。他是一位新生兒專科醫生 (Neonatologist)。我覺得這樣的編排很棒,因為由醫生先來解釋什麼是新生兒重症加護病房 (NICU),以及早產兒的病理特徵,這讓整個討論有了一個扎實的基礎。


他首先解釋了「懷孕年齡」(Gestational Age, GA) 的概念,這是從孕婦最後一次月經開始的第一天來計算的。這個年齡決定了早產的定義,並將早產分為四個等級:極度早產(小於 28 週)、高度早產(28 到 31 週)、中度早產(32 到 33 週)和晚期早產(34 到 36 週)。正常的孕期則是 37 到 40 週。


除了懷孕年齡外,體重也是判斷早產兒需求的重要指標。體重同樣分為三個等級:非常輕(小於 2500 公克)、正常(2500 到 4000 公克)、以及過重(大於 4000 公克)。


在 NICU 病房中,醫護人員的首要目標是增加新生兒的存活率,而這通常需要通過增加體重來達成。Dr. Telsey 繼續介紹新生兒可能面臨的各種症狀,例如呼吸系統問題、神經系統疾病、營養不良、心血管疾病和血液方面的問題。還有現在呢,比較多人會提到感染問題(例如 COVID-19)也是一個重要的關注點。


此外,Dr. Telsey 提到,在與這些新生兒工作之前,需要進行大量的觀察。這些新生兒非常嬌小,甚至只有手掌大小,因此需要通過仔細的觀察來了解他們的行為和需求。她還提到了「新生兒行為測量表」(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這是一個用來評估新生兒行為的工具,包括他們的姿勢、四肢運動和臉部表情等。這些評估指標對於理解新生兒的需求非常重要,有興趣的人可以在本篇文章的最後找到這個量表。



Dr.Joanne Lowey:如何進行音樂治療介入


接下來,我們聽到的是 Dr. Joanne Lowey 的講解。她是一位音樂治療師,當然她從音樂治療的角度來探討如何與新生兒進行介入。


首先,Joanne 強調,作為音樂治療師,在這樣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族群中,與護理師維持良好的關係至關重要。


原因在於,音樂治療師與嬰兒的介入時間通常很短,可能只有五到十分鐘。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音樂治療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觀察,然後和護理師及醫生進行大量溝通。護理師是病房裡最了解嬰兒狀況的主要照顧者,所以與護理師的合作至關重要。


那麼音樂治療在與新生兒一起工作時,應該使用什麼樣的原理呢?


Joanne 提到了一個關鍵概念:「共成」(Attunement)。這是一種與寶寶保持一致氛圍的能力,也就是在治療過程中提供與寶寶情緒一致的環境(Provide attunement in therapy.)。


為了實現這種「共成」,Joanne 解釋說,我們需要運用音樂的基本要素,如節奏、旋律和和弦等。她強調,並不需要演奏複雜或炫技的曲子,而是應該使用簡單的節奏和旋律來創造一個與寶寶一致的氛圍。


另一個重要的原則是現場音樂 (Live Music) 的使用。現場音樂能夠根據寶寶的情緒即時調整,如當寶寶情緒激動或哭鬧時,音樂治療師可以通過調整音樂的速度和強度來配合寶寶的情緒變化,從而幫助他們穩定下來。


Joanne 還提到了「重複性」(Repetition) 的重要性。比如說兒歌小星星這首歌,如果簡單又簡短的旋律一直重複的話,可以提供可預測性的氛圍,這對於新生兒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它能夠穩定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從而促進他們穩定健康的成長。


最後,Joanne 講述了她主要使用的介入模式,因為這個模式基於她在美國 Louis Armstrong 中心的工作經驗,所以她這個介入模式稱之為「阿姆斯壯理論取向」(Armstrong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瞭解「阿姆斯壯理論取向」


1. 觀察小寶寶的反應:音樂心理治療 (Music Psychotherapy) 與全人關懷模式 (Wellness Model)


首先,他們運用音樂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即 Music Psychotherapy,來分析和理解新生兒的反應。同時,他們將這一理論與全人關懷模式(Wellness Model)結合起來,這種全人關懷模式不僅關注新生兒的生命體徵,如呼吸、心跳,或營養攝取情況,是否傳染等,更進一步關注新生兒的整體健康與福祉。


Armstrong 理論的目標是提升新生兒的生活品質。這意味著他們不僅專注於新生兒的生理健康,更重視心理和情感上的關懷,會通過音樂治療來提升新生兒的整體生活品質。



2. 和新生兒工作時所使用的樂器:RBL Kit、Ocean Disc


接著他提到,在與嬰幼兒工作時,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樂器。他提到自己與樂器廠商 Remo 合作,推出了一個名為 RBL Kit 的樂器組。「RBL Kit 」是指節奏Rhythm、呼吸Breath與搖籃曲Lullaby的樂器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至於是否使用這組樂器,見仁見智,但其背後的原理非常重要。這是因為他們通過實驗和研究,發表了論文來證明這些樂器及其原理的重要性。


在這個 RBL Kit 中包含哪些樂器呢?首先是一種名為 Ocean Disc 的樂器。音樂治療師應該對這個樂器不陌生,因為我們以前學的是 Ocean Drum,他這裡稱為 Ocean Disc,也叫海浪鼓。大家可以想像它是一個鼓,裡面有許多金屬製的小珠子。當這些珠子在鼓內流動時,就會發出像剛剛大家聽到的聲音。大家聽完後,覺得這個聲音像什麼呢?其實,這個海浪鼓模仿的是嬰兒在母親子宮內聽到的聲音。這種聲音有點像白噪音,對新生兒來說,這種聲音非常舒緩,能夠提供他們安全感和熟悉感。因此,當我們發現嬰兒情緒波動較大,或者需要安全感時,就會使用這個海浪鼓。


接下來介紹的是另一個樂器——裂縫鼓(Gatobox)。這個樂器去年我介紹樂器的時候有提過,我現在是在精神科的工作,儘管在精神、心理、身心科中,個案大多是成人而非嬰兒,但我也會利用裂縫鼓的特性,來幫助焦慮症或憂鬱症的個案。裂縫鼓的聲音它非常像人類的心跳聲。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中,使用這種穩定的心跳節奏,可以讓嬰兒感受到共振的氛圍,進而產生安全感,有助於穩定生理機能,提高生活品質。


裂縫鼓的原型來自非洲,它是一種用空心樹幹製成的樂器,上面有幾個裂縫。敲打不同的部位,空心的部分發出共鳴,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儘管我現在也常會利用裂縫骨,來幫助成人個案。比如說焦慮症的個案,讓他打出自己的感覺和心跳,就可以看到他們在比較焦慮的時候,打出來的節奏就像是心跳,忽快忽慢的不穩定的節奏。


成人的治療原理與對嬰兒的治療非常相似,都是利用穩定的心跳聲,來提供全人的關懷和良好的生活品質。



3. 新生兒音樂治療適用的曲子


接著她提到,當我們與嬰兒進行音樂治療時,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曲子或歌呢?她提到一個名為「Song of Kin」的概念。這個英文名稱的直接翻譯為有其連結性的曲子,通常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連結,也就是一首有意義且與家族相關的搖籃曲。


這首曲子需要反映文化的相關性,即「cultural relevant」。舉例來說,在西方文化中,我們常常使用西方的曲子;在東方文化中,則可能會選擇東方的曲子。在希臘,也有希臘調式的古曲。就是要找非常有文化底蘊的兒歌和搖籃曲。在台灣,也有許多傳統的曲子,如《白鷺鵰》或是類似的童謠。總而言之,「Song of Kin」是與文化相關的,它需要反映家庭的意義。


這首曲子還可以是新生兒父母結婚時的定情曲,從中取出一段旋律,通過不斷的反覆和即興創作來呈現。因為這首曲子與父母結婚及家庭相關,所以它被創作成三拍子的搖籃曲(Lullaby)。這代表什麼呢?因為搖籃曲通常是三拍子的,而三拍子的特性能夠提供一種「holding」——透過音樂為新生兒提供支持。



4. 新生兒音樂治療介入的原理


在這個介入過程中,所運用的理論是什麼呢?她提到,對於嬰兒來說,這是一種依附關係的介入(intervention for attachment)。這種介入不僅僅是為了建立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更重要的是提供情感連結的支持(bonding support)。通過建立這種關係上的連結,可以達到撫慰性的支持,稱為舒緩支持(soothing support)或睡眠支持(sleeping support)。睡眠支持可以幫助嬰兒穩定情緒,進入睡眠狀態,並促進自我管理(enhance self-regulation)。

這是對嬰兒而言的曲子的意義,那對於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或父親)來說,

這首曲子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它主要是提供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例如,剛生產完的母親可能會經歷情緒低落、自卑、自責或無助的感受,可能會覺得自己不知如何應對新生兒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這首與家庭相關的曲子對母親而言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它能在情感上支持母親。此外,這首曲子還能增強母親的應對策略(enhance coping strategy),幫助她更好地應對照顧新生兒所帶來的挑戰。



5. 參考文獻與研究


在下方參考文獻之中,我附上了一篇關於音樂治療的期刊文章。這篇文章探討了音樂治療對早產兒的生命跡象、餵食與睡眠的影響,標題為 "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on Vital Signs, Feeding, and Sleeping in Premature Infants"(音樂治療對早產兒的生命跡象、餵食與睡眠的效果)。


這篇文章非常重要,因為它發表在《Pediatric Journal》(小兒科期刊)上。這對音樂治療領域來說意義非凡,因為我們常常會想知道音樂治療的研究文章究竟會發表在哪些期刊上呢?通常,這類文章會出現在《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Journal of Music Therapy》或《Music and Science》等專門的音樂治療期刊上。然而,這篇文章卻出現在一個的醫學期刊《Pediatric Journal》上。這意味著它的受眾不僅僅是音樂治療師,而是涵蓋了更廣泛的醫學專業人士。這也表示著這篇文章的發表,正體現了音樂與醫療相結合的精神。它不僅提升了音樂治療的專業能見度,也展示了音樂治療在更廣泛的醫學領域中的價值。



Dr.Andrew Rossetti 環境音樂治療


接下來的演講者是 Dr. Andrew Rossetti。他的演講主要探討了環境音樂治療(Environmental Music Therapy)。



1. 環境音樂治療的意義與應用


環境音樂治療的理論是利用環境中的聲音來創作音樂,以創造可預測的聲音環境。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新生兒重症加護病房(NICU)裡,環境通常非常吵雜,有許多來自各種儀器的雜音和噪音。這些雜音通常是未經整理(unorganize)的聲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 "unwanted sound"(不需要的聲音),它們會給新生兒和其他人帶來壓力。


環境音樂治療的目標就是利用這些環境噪音,通過音樂治療師的干預,創造出一個有組織、有可預測性的聲音環境。這些聲音可以是熟悉的歌曲,也可以是音樂治療師當場即興創作的樂曲。對於新生兒來說,熟悉的歌曲能增加他們的安全感,並幫助避免因噪音帶來的壓力可能引發的創傷。



2. 環境音樂與環境音樂治療的差別


Dr. Rossetti 也談到了環境音樂治療(Environmental Music Therapy)與環境音樂(Environmental Music)之間的區別。環境音樂指的是例如護理人員在病房內播放的莫札特音樂,這些音樂通常是預先錄製好的,可能來自 CD 或 Spotify 等平台。而環境音樂治療則是由音樂治療師在現場根據環境進行創作和調整。


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目的性」和「互動性」。音樂治療師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隨時調整音樂的內容。他們具有觀察和評估的能力,可以進行持續性的評估(ongoing assessment),並根據儀器發出的聲音做出相應的調整。例如,當環境中新增了多兩臺、三臺、四臺發出噪音的機器時,音樂治療師可以隨時根據機器發出的聲音,即時調整音樂,以創造出一個有組織的聲音環境。


這不僅對於新生兒有益,對於在 NICU 工作的醫護人員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慰藉。音樂可以改變我們對環境音的感知和解釋(change our interpretation),從而降低醫護人員的焦慮感。



Ann-Marie Dassler 護理師在 NICU 中的角色


最後我要介紹的是 Ann Marie Dessler,她是一位護理師。護理師的觀點當然與醫生和音樂治療師有所不同,他們更關注嬰兒的整體成長狀況。Dassler女士提到了新生兒健康狀況的評估方式。



1. 怎麼評估新生兒健康的狀況


護理師是如何評估新生兒的健康狀況呢?他們通常會根據活動力(Activity)、肌肉張力、脈搏、反射動作、嬰兒的外觀以及呼吸(Respiration)來進行評估。


這些指標在 Apgar 評分中,每一項都會被打分,範圍從 0 到 2 分。在此也將相關資訊放在下方的參考資料中,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不論是家中有小嬰兒,還是對 NICU 群體感興趣的人,都可以藉此方式來觀察和了解新生兒的健康狀況。



2. 護理師在 NICU 中的工作目標


對護理師來說,首先要確保嬰兒的存活(First survival),然後再關注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因此,護理師會非常注重能夠讓嬰兒存活的生命指標(vital signs),這對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確保嬰兒存活後,音樂治療師會接手,關注如何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此外,護理師通常會考慮到嬰兒的長遠發展,比如這些嬰兒在三到五年後可能需要早期療癒或特殊教育的介入。甚至在嬰兒出院後,仍然會持續關注他們的成長,並與家長共同合作,聯繫社工或者是提供個案早期療育或者特殊學校的轉介資源。對於那些在病房中感到無助和焦慮的家長,這樣的支持尤其重要。



實地參觀新生兒重症加護病房


這真的是很精華的內容。其實這個 workshop 是一整天的活動,下午我們真的進入了新生兒加護病房,觀察小寶寶的狀況。以下是我簡單的描述。


當時與我一起訓練的共有 15 人,其中約 10 人是希臘當地人,其餘 5 人則來自其他國家,包括我這位外國人和一些英國人。我們 15 人被分成兩組,分批進入病房,觀察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實際狀況並進行實作。我被分到與 Joanne 和 Aimee 一組,也就是與音樂治療師和醫生一起進入病房。



1. 進入病房的準備


進入病房時,我們首先需要穿上隔離衣,因為這些新生兒非常嬌小且脆弱,穿上隔離衣是為了保護他們,避免我們身上可能攜帶的細菌感染到他們。雖然我們成人可能沒有感覺,但對這些小寶寶來說卻是非常危險的。進入病房的第一件事就是穿上隔離衣,然後徹底洗手。


無論在哪一個醫療院所,洗手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照顧新生兒時,這一點尤為關鍵。做好這些準備後,我們便進入了病房。



2. 觀察與實作


在雅典的這家醫院裡,我們看到一排保溫箱,裡面有大約 10 個小寶寶。保溫箱旁邊有三位護理師在照顧這些小寶寶,並且旁邊還有許多儀器在監測小寶寶的呼吸和心跳等生命體徵。


進入病房後,我們首先進行觀察。Aimee 和 Joanne 各自拿著吉他和海浪鼓,非常安靜地觀察病房中的情況。Joanne 注意到一個小寶寶後,認為他的生長已經夠成熟,可以進行音樂介入。於是,她走到這個小寶寶的保溫箱旁,打開箱門,開始彈奏吉他。


當時這個小寶寶情緒非常激動,他在哭鬧,四肢不規律地動著,顯得非常緊張和不安,而這個環境裡面當然也是有很多機器所發出來的嗶嗶聲。


Joanne 開始根據小寶寶的心跳和呼吸節奏進行音樂介入,逐漸用音樂來與這個小寶寶達到共振。最初,Joanne 彈奏的音樂聲音較大,以配合小寶寶的哭聲。隨著

吉他,還有他的 Humming(沒有歌詞, 只有跟著小baby 的哭聲在哼 I,A,E,O,U),然後小寶寶漸漸安靜下來,動作也變得越來越緩和。大約三到五分鐘後,小寶寶恢復到平靜狀態,最終平穩的入睡。這正是剛剛提到的「sleeping support」,通過音樂來創造穩定的環境氛圍,幫助小寶寶在嘈雜的環境中入睡,並促進體重增加。



3. 醫生的詳細解說


Amy 是一位醫生,因此她在過程中也會不時向我們解釋各種儀器的功能,例如哪個儀器代表小寶寶的呼吸率,哪個管子或貼片有什麼作用。這些解釋非常詳細,幫助我們理解病房裡的各種設備和小寶寶的狀況。否則,初次進入病房時,我們可能很難理解這些儀器的用途和小寶寶身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管子。有一個醫生在旁邊解說,我覺得對我們理解和學習幫助很大。


而 Joanne 則是負責進行音樂介入的,她先進行觀察,然後再開始音樂介入,讓我們這些學員能夠實際看到音樂治療在新生兒中的應用。



4. 不同國家的 NICU 配置討論


在參觀完 NICU 病房後,我們回到課堂,進行討論。


我們討論到,不同國家的新生兒加護病房配置可能存在差異,例如醫護人員與小寶寶的比例不一樣。在某些國家,護理師能夠很好地照顧幾個小寶寶,而在其他國家,一名護理師可能要照顧更多的小寶寶。


此外,各國對於父母能否陪伴在小寶寶身邊的做法也不盡相同。Joanne 提到,有些國家的新生兒家長,像是產後憂鬱的媽媽或是產後不太放心會回家的媽媽,可以住在專屬的病房裡,陪伴在小寶寶身邊。


但在這次我們參觀的希臘雅典的醫院中,並沒有看到父母或照顧者在場,這讓 Joanne 感到有些好奇。通常,如果父母在場,她會進行進一步的介入,比如與父母討論「Song of Kin」來幫助母親減少焦慮和無助感。



參加希臘雅典工作坊的經歷與收穫


實證科學的精神


這次參加雅典的工作坊,我學到了很多,不僅僅是關於音樂在新生兒介入過程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體會到實證科學(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精神。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在參考資源裡放入這些量表和文章,讓大家了解音樂治療作為一門實證科學,是透過研究支持來進行的介入。除此之外,醫生、治療師、護士們都會在同一張桌子上討論。



多重專業的聯合


這是一個多重專業聯合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大家一起討論非常重要。音樂治療作為一個專業領域,我們必須與其他專業合作,尤其是要與護理師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這種大家一起在一個地方討論的精神對我們的工作至關重要。



帶回到平日工作的小技巧


當然,我也學到了一些可以應用到日常工作中的小技巧。例如,在進行音樂與呼吸介入時,盡量避免使用大跳音程,建議維持在三度這樣的小音程,而不是五度或八度的音程。為什麼呢?因為三度的小音程能夠提供更平和、穩定的效果。我認為這種技巧不僅適用於嬰兒,還可以應用在我平日與成人進行的舒壓或呼吸運動中。


另外,我也重新學習了如何使用我的海浪鼓(Ocean Drum),重新再學一次些樂器的功能及其介入模式。



結語


總的來說,我在這次工作坊中學習到了很多。今天我以遊記的方式分享了我在希臘參加工作坊的經驗。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繼續到下方節目相關連結裡看看這些文章、評估工具和技巧。



🔗節目內容相關連結


新生兒行為測量表相關資訊: https://www.brazelton.co.uk/research/in-the-nbas/


Loewy J, Stewart K, Dassler AM, Telsey A, Homel P. The 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on vital signs, feeding, and sleep in premature infants. Pediatrics. 2013 May;131(5):902-18. doi: 10.1542/peds.2012-1367. Epub 2013 Apr 15.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 療音樂|MTs On Air|帶你一起認識音樂治療和音樂科學!

療音樂是一個關於音樂治療以及分享音樂治療工作的 Podcast,由音樂治療師宇欣、Zoe 共同主持。在這裡你會聽見我們訪問世界不同角落的音樂治療師,與你分享音樂治療相關書籍,以及大大小小的生活與工作日常。邀請你一起從不同角度來了解音樂,一起來感受音樂帶來的療癒力量! 前往收聽 >>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