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搖籃到臨終:音樂治療如何改變人的一生
- Zoe Weng
- 4月1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張景程/文章編輯
Music Therapy Handbook:音樂治療手冊
這是一本由不同專家所撰寫的書籍,最後由一位非常資深經歷的人物--Barbara Wheeler集大成,今天會介紹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章節介紹
首先是第一章:Music Therapy as a Profession,是由Barbara Wheeler親自撰寫,介紹了音樂治療的定義、幫助人們發展技能、適應行為和克服生活中的障礙。音樂治療也就是有了這個定義才能成為一個專業,透過即興、表演、作曲和聽音樂然後跟個案討論他們的經驗來達成個案目標,其實這是一個三角關係,包括了音樂、個案以及音樂治療師。接著帶入了音樂治療的研究跟尋找實證的重要性,因為音樂治療是一個被研究過有效的方法,在醫院中可能會跟個個專業合作,如護理師、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等。接著是音樂治療的流程,總共有五個:一、寫轉介,二、做評估,三、做計畫來設定目標,四、紀錄是否達成目標,五、 若有達到則會設定下一個目標,沒有的話要去反思話是否有問題。接下來是實際的服務環境及對象,服務對象相當廣泛,無論是小孩或是成人,生理(阿茲海默、失智症、神經損傷、癌症、中風、帕金森氏症等)或是心理(情緒困擾、受虐、性侵害等),都可以使用音樂治療。而工作場域如學校、兒童醫院、幼兒園以及早療機構都有服務,對於長者也有養護機構、臨終關懷、一般醫院、精神科住院也都有。在社區中也有服務,像是特殊族群、監獄、矯正機構、退伍軍人中心、藥酒癮等也都是音樂治療的範疇。
接著是第三章探討了情感在音樂治療中的核心作用,然後去分析情感如何透過音樂被表達及激發來幫助患者進行情感釋放跟調節。而第四章提到了以神經科學的視角來討論音樂對神經功能的影響,還有這些對於音樂治療師來說都是很需要知道的知識,這樣才能跟個案互動來設計更符合他的目標。第五章提到了文化多樣性,在每個文化中都有不一樣的歌曲,音樂治療師要具備「文化敏感」,在了解文化後,除了音樂也要投射到與不同的人互動。第六章提到了音樂治療中的倫理,一些保密協議還有治療師的意識。第八章中提到了音樂治療的研究,包含定量、質性和混合方法。第十章提出了音樂治療的方法,包括接受性、作曲、即興創作、再創作。
以上十章可以看到它是一個概述音樂治療各方面的書籍。
第二部分:理論
理論一:心理動力取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佛洛伊德,如精神分析學說(包含無意識、衝突等概念),在潛意識的衝突帶到意識中,透過一些自留聯想還有夢的解析來處理心理困境。那其他如自我心理學、個體關係理論等都是很重要的理論。而這些理論要如何結合音樂治療呢?音樂可以作為一個非語言的形式來探索患者的內心世界,音樂治療的核心就是去理解音樂如何激發情感來探討潛意識,並且影響著治療師跟患者之間的關係,而音樂版的「自由聯想」就是用即興的方式來幫助患者表達深層的情緒和慾望。而心裡動力中有兩個方法。一、音樂即興,主要是去探討治療師和患者之間怡情和反移情的互動,所以在即興中也有規定出來的技術:1.模仿,就是個案在樂器做什麼我就用樂器模仿他,這個技術是透過穩定的音樂結構讓患者有知識,可以去自我表達。2.分裂:幫助患者整合內部衝突。所以音樂中的即興跟音樂治療的即興是不一樣的事情。二、引導性音樂與想像,利用一須經典的音樂來喚起患者的內在圖像,接著處理深層情感還有心理議題,因此音樂的角色就是激發潛意識音樂,來降低內心的防禦,作為一個表達的工具,也可以緩解焦慮提供內在的平靜。
理論二:人本主義取向。歷程是因為在20世紀時對於精神分析的反動和行為注意的反動,所以強調以人為中心,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內在潛力去實現自我並追求幸福與意義。著名人物包括Carl Roger,他說以個案為中心並且強調三個方面:同理心、無條件正向關懷、真誠一致。而人本主義的音樂治療中,音樂可以作為一個媒介讓個案自我表達、發覺創造力以及和他人建立連結,它被視為橋樑來建立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關係,像是幫助個案探索內心世界、發展自我潛能、改善環境和他人的關係。它把個案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個體,不會說只針對某一個疾病,是以整體來看待一個人並尊重他的選擇。而在這個主義中的即興演奏是希望個案可以在音樂環境中探索並表達自我情感。引導性音樂與想像是幫助個案探索他的心理資源。第三個方法就是音樂創作與歌唱,鼓勵大家一起創作歌曲、填寫歌詞來表達情感建構新的自我故事,最後與人分享。最後一個方法就是透過有意識地來聆聽音樂,引導個案去反思自己的經驗後來討論。可以看出人本注意希望個案可以有一些自我表達,並且透過一些反思討論來有一些新的認知。
理論三:認知行為療法。結合了認知cooperative還有行為療法behavior改變不良行為,來強調思維情緒。思維、情緒、行為是會互相影響的,而他的哲學思想就是人不是被事情本身困擾,而是被自己對事情的看法所困,那在心理學上面就是行為主義,如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約、史金納的操作制約。在認知心理學方面有艾里斯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以及貝克的認知療法。這些都是認知行為療法心理學的基本概念。音樂作為一個行為強化的機制,他可以作為一個正向增強物。它也可以作為一個認知干預的工具,透過分析歌詞、音樂即興創作讓個案表達內在的信念,並且挑戰消極的思維、情緒調節、降低焦慮和提升情緒等。它也可以應用於一些不同環境,像是肌肉放鬆配合音樂來達到焦慮降低;而鼓即興就是利用打鼓來表達憤怒,達成管理憤怒的目標;歌詞改寫就是可以將書中有提到的改編成一首歌,用來練習自信的表達。那在醫療環境中可以降低患者焦慮、藥物需求還有癌症與慢性病的治療,結合正念音樂治療、冥想等。
理論四:社區音樂。強調要去關注個案的背景,也就是親近。也強調協作是的音樂創作,關注弱勢群體的聲音,也就是前面的三個理論都是比較治療跟個案的關係(上對下),而社區音樂強調平等,是大家一起創作音樂。它也強調音樂治療要考慮當地文化脈絡,而非只是單純沿用社會脈絡或是沿用西方醫學模式。其中一個理論:生態系統理論。是一個心理學理論,強調個體社群、社會環境之間的關聯。在社區音樂治療中強調參與、資源導向、生態取向和表演性,這四個是社區音樂治療的大概念。而文化敏感的音樂治療模式也讓音樂治療擴及到社會,就是擴展了音樂治療的另一種範圍。社區音樂的方法與技術中包括:一、即興演奏,主要是讓他表達自我,促進溝通和社會互動;二、社群唱歌、也就是團體共同演唱來加強歸屬和社會連結;三、音樂創作;四、聲景設計;五、音樂敘事;六、合作演出技術輔助音樂治療。而著名的社區音樂治療教授Lucy Bolger,他探討及支持邊緣化青少年的社群,跟他們合作的過程特別關注擅長音樂治療中的協作過程,可持續性導向的實踐;他也有關注權利和特權交錯的領域如何影響音樂治療的理解,他的信念就是所有人都有權利將音樂作為健康與福祉的資源。
第三部分:應用於嬰幼兒、成人和醫療環境
一、幼兒:音樂治療可以促進兒童的語言、社交與運動,音樂治療對於早療也有一定的幫助(如:在9個月之前,嬰兒可以開始聲音的探索;那在9個月到3歲之前,會開始去學習音樂的模式並敢知道旋律;3-5歲時的語言發展和音樂學習是息息相關的)。接著是音樂遊戲的角色,可以幫助感官探索(如:象徵性遊戲及社交互動遊戲)。最後是運動技能動作技能,可以利用拍打或是樂器來訓練精細動作或是粗大動作。
二、成人精神科:音樂治療需要依據患者的個人狀況和音樂編號來調整介入的方式,比方說即興填詞、熟悉歌曲創作的治療方式。實際案例:一名情緒激動、高度焦慮不安的個案對於環境感到不安全感,對周圍的人也頗有敵意,而音樂治療師用吉他伴奏,選擇具有明確節奏跟結構的歌曲來吸引他的注意,雖然還是在大叫,但盡量讓他重複歌詞,運用這個方法吸引了此個案的注意力,經過長期的介入,最終個案也漸漸生出安全感,甚至對音樂開始產生興趣。所以心理疾病的音樂治療目標就是提供一個穩定的結構,促進非語言的溝通交流,最後建立信任歸屬感。
三、臨終關懷:專治生命少於六個月的患者,提供服務的環境可以在照護機構或是家中進行,音樂治療的角色就是提供情感支持,幫助他舒緩痛苦、促進情感表達等,音樂也可以觸發一些回憶,希望患者在最後生命的階段能握有自主性跟尊嚴。介入的方式包括參與性的互動(如:唱歌、創作)、接受性的互動(如:音樂聆聽、引導式音樂想像、音樂放鬆)最後也會在個案的房間提供現場的音樂演奏。臨終音樂治療需要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情緒認知能力、音樂背景等,也會針對心理與存在層面的需求,像是焦慮、憂鬱、孤獨感、疼痛和疲勞失眠等,也需要跟者患者的需求及病程來調整。臨終關懷扮演了多面想的角色ㄝ除了減輕痛苦也可以支持家屬應對哀傷和離別。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Zoe 音樂療心室 l 陪你學新知、看時事、聊心事
Zoe 音樂療心室 podcast 節目致力於為聽眾創造一個溫暖的音樂、心理與成長空間。作為一個結合音樂、心理健康與自我成長的 podcast 節目,我們透過四個特色單元,陪伴聽眾挖掘生命中那些值得珍視的片刻,找到屬於自己的旋律與力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