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師的實戰經典:13章精華快速解析,從入門到專業的全方位指南
- Zoe Weng
- 4月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4月16日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許瀞云/ 編輯統整
音樂治療不只是技巧與方法的堆疊,它更是一段細緻的陪伴旅程。從個案初次踏入治療空間,到療程結束時的道別,每一個階段都是專業與情感的交織。而在這條路上,治療師的自我照顧,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
本篇文章將從兩大主軸出發,帶你了解音樂治療的完整流程與治療師如何在實務中維持身心平衡。
一、音樂治療的基本流程
這是一套有系統的實務架構,就像一張清楚的地圖,幫助初學者與治療師在臨床現場中更有方向感。
1. 主題目錄與流程概觀
音樂治療的實務流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CHAPTER 1:音樂治療的背景脈絡
CHAPTER 2:音樂治療的數據基礎模式
CHAPTER 3:音樂治療的轉介機制
CHAPTER 4:首次會談:建立治療關係
CHAPTER 5:評估
CHAPTER 6:目標、治療目標與反應設定
CHAPTER 7:觀察
CHAPTER 8:音樂治療介入策略(Protocols)
CHAPTER 9:音樂治療計畫
CHAPTER 10:實施階段
CHAPTER 11:評量
CHAPTER 12:終止治療
CHAPTER 13:自我照顧(Self-Care)
這些階段環環相扣,形成一套可循的模式,特別適合初學者掌握全貌,也能靈活運用於各種臨床場域。
2. 治療範圍與轉介方式
不同機構的接案流程略有不同,可能來自醫師、心理師、護理師或兒童個案管理師(Child Life Specialist)的轉介。跨專業合作是音樂治療常見的工作模式,也顯示出這門專業在醫療與照護體系中的彈性與多元性。
3. 評估與數據基礎模型
在初評階段,治療師會收集個案的基本背景、音樂偏好、文化因素與表達方式。除了參考心理師或職能治療師的工具,也會進行自我評估,了解情緒調節、壓力舒緩或人際互動等需求。重要的是,評估不是一次性的,它是一個持續觀察與調整的過程。
4. 目標設定與治療計畫
評估完成後,治療師會依個案需求設定具體可測量的目標,可能聚焦在情緒表達、社交互動、語言能力或認知發展等面向。目標設定後,治療師會根據這些目標調整音樂活動的設計,並在過程中持續修正。
5. 治療進行與紀錄方式
治療進行時,會持續進行觀察與評估。臨床紀錄(progress note)不僅用於內部追蹤,也提供團隊討論與目標更新的依據。視學派不同,有些會使用圖表來呈現變化,特別是行為學派的量化分析方式。
6. 結案與再次評估
在終止階段,治療師會回顧最初設定的目標,並結合團隊成員的回饋,評估整體成效。此時,也會與個案一起整理成果與經驗,透過音樂活動或討論,溫柔地結束這段旅程,並為未來做好準備。
二、音樂治療師的自我照顧(Self-care)
音樂治療師長時間與他人情緒工作,極易產生職業倦怠。因此,自我照顧不僅是維持身心健康的手段,更是支持長期專業實踐的基礎。
1. 自我照顧的重要性與新增章節背景
在音樂治療經典教科書的第三版(2018 年)中,首次納入「Self-care」章節。這是作者根據多年教學與臨床經驗的深刻體會,也是現代助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 自我照顧的五個步驟
這五個步驟提供實用的方向,幫助治療師在壓力中找到出口:
察覺壓力與職業倦怠的徵兆
發展應對壓力的音樂技巧與策略
學習關懷自己,回到身體與情緒的需求
投入個人成長與專業精進
追求內在與外在的和諧平衡
這些步驟看似簡單,卻是長期實踐的累積。只有在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有餘裕照顧他人。
3. 臨床經驗中的自我照顧策略
在高壓環境如急性精神科,有些治療師會安排短期病假(如 mental health day)來暫時離開現場、重整狀態。部分團隊也已將這樣的需求納入理解與接納的文化中,反映出台灣與歐洲在職場支持系統上的文化差異。
結語
音樂治療師的專業實踐,是一場細膩的觀察與回應。但無論照顧多少人,都不能忽略自己的聲音。唯有在穩固的自我照顧基礎上,我們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穩,讓這份專業與熱情長久發光。
* 嗨!您也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在線上收聽本篇文章內容:
🎙️Zoe 音樂療心室 l 陪你學新知、看時事、聊心事
Zoe 音樂療心室 podcast 節目致力於為聽眾創造一個溫暖的音樂、心理與成長空間。作為一個結合音樂、心理健康與自我成長的 podcast 節目,我們透過四個特色單元,陪伴聽眾挖掘生命中那些值得珍視的片刻,找到屬於自己的旋律與力量。
Comments